团委
站内搜索:
 学校首页  部门首页  机构设置  团学动态  社会实践  学生组织  通知公告 
当前位置: 部门首页>>原创好文>>正文
学习天天见 | 习近平最大的爱好是什么?
2018-04-29 10:22 徐仕友 沐尊凤  团中央学校部 审核人:杨汉鹏

导读

“我最大的爱好就是读书”——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公开场合强调读书修身的重要性。

“我们读书最多的时候就是在农村,十年寒窗,读书知识的基础是在农村打下了。” 2003年,习近平接受央视采访时这样说。

“读书知识的基础是在农村打下了”

1969年1月,不满16岁的习近平赴陕西省延川县梁家河村插队。梁家河村村民王宪平说,“当时我们村里人去把他的行李拉回来,有一个箱子很重,那时候也不知道是习近平的,后来才知道他那个箱子里装的全是书。”

从此,七年的日日夜夜,梁家河村多了一个秉烛夜读的身影。

提起习近平的插队生涯,梁家河村村民武晖颇有感触:“你问我们村里60岁以上的老人,习近平插队期间最爱好什么?大家都异口同声地说习近平最爱看书。”

2015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回到梁家河,他特意在一座山坡上驻足,追忆当年在山峁上读书的场景:“当时就把羊圈在一个山峁儿上,然后我就坐在那儿看书、冥想了。”

 

“出门的时候怀里揣一本书,我那时候揣字典,《成语词典》《简明哲学词典》,背一个词的意思就去锄地,再找休息的时候再背一个词。”习近平这样描述自己曾经手不释卷。

曾任延川县通讯组组长的曹谷溪回忆,“近平的房东曾经跟我说,每天早上起来,近平的脸、鼻孔都是黑的,眼眶是黑的,被煤油灯的烟熏黑了。”

“一物不知深以为耻”

“那个时候到处找书,到处看书,‘一物不知深以为耻’,当时提出了这样一个自我要求。”2014年5月4日,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说出了当年给自己制定的读书座右铭。

一年之前的同一天,2013年5月4日,在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习近平总书记也生动地讲述了一个当年自己求书若渴、韦编三绝的故事。“我那儿有一套歌德的《浮士德》,韦编三绝,就是不想还。那个人(书主人)讨书讨了三次,我请他吃了三顿炒鸡蛋,把他打发走了,再继续看。”

因为同去插队的知青也带了一些书,加上当时有些乡村老师也有藏书,大家互相借阅,形成了良好的阅读氛围,习近平收获颇丰。“涉猎各种史书,《二十四史》也都涉猎了,包括军事学的书。跟我一起共事多年的一位知青,他把他们家的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什么都带去,所以读得非常广、非常博、非常杂。到后来读各种政治书,哲学书一直在看,史学我特别喜欢。

作家路遥,当年曾是习近平的书友

书,还让习近平找到了自己的“文学青年”朋友圈。后来凭借《平凡的世界》获得茅盾文学奖的陕北作家路遥,当年曾是习近平的书友。

见证了习近平与路遥书友情谊的曹谷溪说,“路遥和北京知青的交往很多,他从他们身上看到了一种新的闪光的东西。近平不爱说话路遥也不爱说话,他俩有话说,都是爱好文学的青年,文学青年准确一点,有文学情结的青年。读书的问题的交流,对一些时政的看法,国家民族前途的事情都谈。他们有共同的语言,所以彻夜长谈。”

梁家河村村民王宪平至今还保存着当年习近平送给他的笔记本和书。

 

 

王宪平说,“习近平对学习抓得很紧,他对我的感染很厉害。我有时候把一些书拿上,我说这个东西我不理解,数学题或者语文啊,他能给我讲,就跟现在好像辅导老师一样的。他三番五次地给你讲这个东西。他说,黑子(王宪平小名),你听明白了没有?你懂不懂?我说大概差不多。他说,不能大概啊,你一定要把这个记下来。”

1971年3月,作为村里爱读书的“文化人”,王宪平被招工到延川县工作,从而改变了自己的命运。

2013年3月19日,在接受金砖国家媒体联合采访时,习近平总书记这样感慨道:“我最大的爱好就是读书,读书已经成为自己的一种生活方式,读各类书,我想,这是一个终身的爱好。”

 

 

#新时代青年说#

知青岁月,青春我心

大连大学  李红莉 邵金飞

读完《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让我再一次从思想上走近习近平总书记,通过他亲密好友的描述,通过乡亲们的回忆,通过接触过他的人对他的评价,映照出了他的每一步成长蜕变,让我从心底对总书记肃然起敬。

我们已经无法再去切身经历一遍知青岁月,只能通过前人的笔触描摹出那个淳朴艰难的时代,刻画出它独特的历史印记。习总书记的知青岁月,仿若是那个时代的缩影,在展示时代细节的同时,也彰显了丰富的人文情怀、人格魅力和人性光辉。

离开繁华的北京时,习总书记还是一名16岁的懵懂少年,但是他凭借一腔热血和勇毅,奔赴陕北。他无惧窑洞艰苦、气候恶劣;他挺过了蚊虫叮咬,适应了虱子侵袭;他不畏寒冰冷彻骨,毅然在冰天雪地中奔走在挖井建坝第一线,纵然留下腿痛的病根,也决然无悔。他的到来像雨露浸入荒地一般,他一心为民,用自己的不懈努力去改变这里的现状。中国仍有许多贫穷的地方,还有很多善良的人们需要迈进新生活,也许正是带着这样的期望,他才能在人生种种关键时刻坚定立场,坚守初心,才能在诸多诱惑面前,脚踏实地,把握方向;才能在当时做出开铁业社、建沼气池、办代销店等等利民举措,才能在现在拟定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规划,并做到真正落实“反腐倡廉,老虎苍蝇一起打”。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向我们展现了习总书记的青春奋斗历程,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我们应把习近平总书记作为学习的榜样。

第一,应该树立崇高的理想。通过学习和了解习近平总书记七年的知青生活,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习近平总书记的远大理想与追求。大家都向食堂冲锋的时候,习总书记选择冲上山坡读书;别人的寄件是各类生活用品,习总书记的寄件只有书;当一些人在插队农活中浑浑噩噩混日子时,习总书记通过自学考入了清华大学。青年习近平始终坚守初心,为了信仰,为了远大的理想,以坚定的信念支撑着自己勇攀高峰。我们青年也应该像习总书记那样要立长志,而不常立志,要时刻秉持初心,从小处着眼,并最终为了我们共同的中国梦不断奋进。

第二,做人要实事求是,脚踏实地。习近平总书记刚到陕北从事农活时,一天的劳动下来他的手上磨得全是水泡,但不管多苦多累,他都坚持认真完成任务,从来不“撒尖儿”。习近平总书记从来就没有因陕北恶劣的环境而打退堂鼓,相反的,他在短时间内熟悉了各种农活,真正地在陕北扎下了根。我们广大青年也要学习习总书记这种脚踏实地的工作精神,在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应当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去分析,一步一个脚印地去解决。

第三,应该勤学苦练,善于思考。习总书记在他的知青岁月中博览群书,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来读书,不断的积累知识,扩充视野。作为当代的大学生,我们应当向习总书记学习,要认真好学,不断积累科学文化知识,多读书读好书。我们要踏下心来,将读书变为一种习惯,变为生活的一部分。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中国梦是历史的、现实的,也是未来的;是我们这一代的,更是青年一代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终将在一代代青年的接力奋斗中变为现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中关于青年的论述承载着我们的国家与民族对我们的殷切希望。我们作为新时代新青年,要用勤劳、奋斗去自强,用踏实、进取来成长,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拼搏。

   习近平总书记说过,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现在,青春是用来奋斗的将来,青春是用来回忆的。让我们不负韶华,为理想而拼搏,奋斗的青春最美丽!

 

 

 

关闭窗口

版权所有    共青团滇西科技师范学院委员会    联系电话:0883-8882940     联系地址:临沧市学府路2号    邮编 677000    

技术支持:滇西科技师范学院信息中心     Copyright@201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