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委
站内搜索:
 学校首页  部门首页  机构设置  团学动态  社会实践  学生组织  通知公告 
当前位置: 部门首页>>原创好文>>正文
学习天天见 | 习近平“四个伟大”从哪里来?
2018-04-25 16:34   团中央学校部 审核人:杨汉鹏

2018-04-25团中央学校部

导读

习近平总书记在“7·26”重要讲话中提出,“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我们要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这是首次把“四个伟大”放在一起加以论述,具有重大理论和实践意义。“四个伟大”的表述是如何一步步形成的?进入时间序列,团团带您一起探寻“四个伟大”表述的形成路径。

2017年7月26日至27日,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迎接党的十九大”专题研讨班在京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

习近平强调,没有网络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就没有经济社会稳定运行,广大人民群众利益也难以得到保障。

一、“伟大工程”表述的形成路径

“伟大工程”概念在“四个伟大”中出现时间最早,可以追溯到上世纪30年代。1939年10月,毛泽东同志在《〈共产党人〉发刊词》一文中总结了中国革命要取得胜利的三大法宝。这就是武装斗争、统一战线、党的建设。他认为,在这三个法宝中,党的建设是起关键作用的。他把党的建设称为一个“伟大的工程”。改革开放后,我们党深刻认识到,要取得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成功,必须大力加强党的建设。换句话说,如果没有党的坚强领导,没有党的坚强有力,改革开放就不能顺利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奋斗目标就不能顺利实现。

党的十四届四中全会根据世情国情党情发展变化的实际,提出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并把党的建设作为一个宏大的工程来实施,提出了“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命题和概念。从党的十四届四中全会起,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概念一直使用到现在。

十九大报告用伟大工程对以往使用的“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进行了进一步提炼,形成了伟大工程的概念。

2017年10月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幕。习近平代表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作报告。

二、“伟大事业”表述的形成路径

伟大事业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这就告诉我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起始点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即党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的时期以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命题和概念,是邓小平同志在党的十二大开幕词的讲话中第一次提出来的。从那时起到现在,党的每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主题中都强调和突出了这个内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是凭空产生的,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中国共产党人长期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新中国建立后,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全国人民进行不懈探索,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为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可以说,从1956年我国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建立后,我们进行的事业就是社会主义的事业。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开放40年了,我们干的事业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党的十九大报告用伟大事业进行了高度凝练。

2012年11月15日,刚刚在党的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上当选的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和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克强、张德江、俞正声、刘云山、王岐山、张高丽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同采访十八大的中外记者亲切见面。

三、“伟大斗争”表述的形成路径

伟大斗争在毛泽东时代也讲过,但是和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并提,则是首次出现在十八大报告中,其完整表述是“必须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

党的十八大报告是习近平同志亲自带领大家起草的,他对参加起草的同志特别强调,一定要把“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历史任务,必须准备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这一句,加到十八大报告第二部分(《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实际上他对这个问题是有深入思考的,这句话的内涵也是极其丰富和深刻的:在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进程中,中国共产党人要具备良好的精神状态,因为在夺取伟大胜利的进程中,还有很多矛盾、问题、风险、挑战、困难,都需要中国共产党人去解决、去应对、去克服,我们的精神状态、精神风貌、精神品质是至关重要的。无论是对于一个人、一个党还是对于一个民族来说,如果没有精气神,就什么事业都干不好、干不成,如果有精气神,就能克服很多困难、应对巨大挑战。所以,要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必须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

十八大以来的5年实践也完全证明了这一点。我们试想,如果不进行伟大斗争,我们会取得5年来党和国家事业的历史性成就吗?党和国家的面貌会发生历史性变革吗?是不会的。事非经过不知难。我们每一名共产党员,我们每一个中国人,一同走过了过去5年,我们感同身受、体会深刻。党的十九大报告所讲的伟大斗争是对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经常使用的“必须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的概括和提炼。

2012年11月29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和中央政治局常委李克强、张德江、俞正声、刘云山、王岐山、张高丽等来到国家博物馆,参观《复兴之路》展览。

四、“伟大梦想”表述的形成路径

伟大梦想是怎样演变和形成的呢?总结中国从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到今天的170多年历史,中华民族有一个最根本的最伟大的梦想,那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简称伟大梦想。伟大梦想的形成,有着170多年的历史逻辑。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并从此登上了中国历史舞台。自从登上历史舞台的那一天起,它就肩负起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从抗战到解放战争,从建国到改革开放,一路砥砺前行。

党的十三大报告中,已经出现“振兴中华”一词,指的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概念,“振兴中华”一词一直沿用到党的十八大。

2012年11月29日,党的十八大刚刚结束不久,习近平总书记带领中央政治局常委到国家博物馆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发表重要讲话,在“振兴中华”的基础上进行新的高度提炼,提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成为画龙点睛之笔。这个命题一经提出,就在国内外产生了巨大反响,成为激励中华儿女团结奋进、开辟未来的精神旗帜。党的十九大报告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又进行了概括,提出了伟大梦想的概念。

2017年10月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幕。这是习近平、李克强、张德江、俞正声、刘云山、王岐山、张高丽、江泽民、胡锦涛在主席台上。

五、“四个伟大”的首次并提

十八大之前,我们党把伟大事业和伟大工程并提;伟大事业就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伟大工程就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伟大事业和伟大工程并提,意味它们之间的关系是相互贯通、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是继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推进的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开创性事业。推进伟大事业,我们既没有现成经验可以借鉴,也没有现成模式可以照搬,必须在实践中一步步探索前进。在推进伟大事业的过程中,我们党不断加强和改进自身建设。所以,伟大事业、伟大工程是在相互作用中共同推进的。

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在“7.26”重要讲话中第一次把伟大梦想、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四个伟大”并提,强调党要团结带领人民进行伟大斗争、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必须毫不动摇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毫不动摇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把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由于“7.26”重要讲话公开报道字数不是很多,所以对“四个伟大”没有展开充分阐述。在十九大报告第二个部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则用了大量篇幅,充分集中阐述了“四个伟大”的涵义与相互关系,这就是:中国共产党的新的历史使命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对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必须进行伟大斗争,必须建设伟大工程,必须推进伟大事业;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作用,其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伟大斗争在考验着我们,伟大工程在引领着我们,伟大事业在激励着我们,伟大梦想在感召着我们。“四个伟大”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中国国情,以全球视野和长远眼光,运用中国话语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重大问题作出的科学概括与理论总结,它承接地气、灌注生气、具有底气、彰显骨气,颇具理论解释力。“四个伟大”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的大格局、大战略、大逻辑,构成了当前和今后党和国家全部工作的总纲。

#新时代青年说#

秉笔直书,信息时代下的青年担当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曹东杰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的担当就是当代青年所应该承担的历史责任和时代重任。历史存在于继承,文明辉煌于开拓。在当今信息时代背景下,网络影响着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网络时代是一个开放和变革的时代,是一个充满机遇和挑战的时代,是一个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的时代。青年是中国网民的主力军,是意识形态和思想领域最活跃的群体。毫无疑问,青年在信息时代的政治理想、价值追求和责任担当关系到经济社会长远发展和国家民族长治久安。

在全国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会议上,习近平主席强调:“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团结、凝聚亿万网民,深入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深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进网上宣传理念、内容、形式、方法、手段等创新,把握好时度效,构建网上网下同心圆,更好凝聚社会共识,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互联网作为最重要的现代信息科学技术,正推动人类生活方式、生产方式、思维方式和社会关系、社会结构、社会交往方式等发生着革命性变化。作为信息文化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互联网是青年青睐的信息平台、互动空间和沟通渠道,也是观察社会青年精神状态、思想动态的窗口和坐标。在给知识传播和信息分享带来巨大便利的同时,网络社会也遭受着思想领域泥沙俱下、鱼龙混杂的消极影响。一部分青年缺乏对网络信息和网络舆论必要的敏感性和辨别力,或是冲动偏激,或是盲目跟风,未婚生子成荣耀?早恋早晕成时尚?直播乱象何时休?

互联网平台的出现,为各种社会思潮的传播和交锋提供了新的媒介和技术条件。网络活动的一个突出特点,恰恰是割裂了个体与社会的联系,消弭了道德评判标准。此外在当今信息时代,虚假信息舆论充斥于网络,糜烂于社会,助长网络戾气,恶化舆论生态,消解社会正气。这种特性使得颜色革命和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时隐时现,这背后不仅仅反映出意识形态的多重复杂性,更是涉及社会学、政治学、历史学领域的大是大非问题,直接关系到立党立国的根本问题。

这不禁让我想到了与之相对的 “秉笔直书”的精神。在古代,“直书”是中国古代史官所恪守的道德准则,也是中国史学文化中最重要的道德价值与优良传统。古代的史学家们用生命“直书”,坚持“实事求是记载历史”,虽处生死之地,仍坚持自己的原则。宋代文天祥在《正气歌》中写道:“在齐太史简,在晋董狐笔”。正是史观们坚持了真理,一身正气,敢于担当,还原了历史的真相,才得到了后人的尊敬。

秉笔能直书,史官大义彪炳千秋,而我们青年需要在这样一个思潮汹涌的复杂的网络世界去“直书”,去发出自己的青年之声,传递青年力量。马克思曾说,一个时代的精神,是青年代表的精神; 一个时代的性格,是青年代表的性格。以史为鉴,这个时代,青年应在信息时代下秉“青年之声”直“青年力量”。

“至人则能遗弃物累,独与大道同在;真人与旷远的宇宙浑然不分,与道同游”。信息时代下,在是非面前,旗帜鲜明,国家大义面前,坚定地表明自己的立场;当错误思潮袭来时,挺身而出,捍卫真理;当勇于为科学真理奋斗时,义无反顾;当决心为人类伟业献身时,坚定不移。这样,即使走在平凡的人生路上,也同样体现大风度,大气概,大人生!当代青年应该恪守政治理想和价值归属,慎对“网络自由”,反对“虚无主义”,警惕网络负能量,保持积极向上、理性平和的青年群体心态,为早日实现中国梦不断积累和努力释放更多的社会正能量。

不同的时代、不同的阶段、不同的发展时期,都会赋予青年新责任担当。回首近代中国,国家危难、民族危亡,广大仁人志士和热血青年怀揣报国之志、复兴梦想,以舍生忘死的抗争书写“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豪迈史诗。而当下,信息化为中华民族带来了千载难逢的机遇,一代又一代的热血有为青年在党的召唤和领导下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不懈奋斗的画卷。

从勇斗歹徒的“夺刀少年”到“最美职工”中的青春面孔,从基层田野到祖国边疆,在社会需要的时候,青春的身影从未缺席。但对于信息时代,尤为重要的是,对于既虚幻又真实信息时代,就需要90后,00后们敢于担当、秉笔直书,使中国的未来不仅彰显着蓬勃的朝气,更凝聚着与核心价值观相呼应的时代力量。历史的旗帜终要由青年擎起,他们所担当的,不仅是脚下这片土地,更是在网络融合中的大思潮中,继往开来的责任。

 时代需要我们的秉笔直书,强国需要我们的秉笔直书!青山矗立,不堕凌云之志;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在这个前所未有的新时代,中华儿女正昂首走在民族富强的伟大征程上,唯有青年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秉笔直书将会引领中华民族伟大的复兴梦,将会筑就我们灿烂的网络强国。

关闭窗口

版权所有    共青团滇西科技师范学院委员会    联系电话:0883-8882940     联系地址:临沧市学府路2号    邮编 677000    

技术支持:滇西科技师范学院信息中心     Copyright@201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