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12-19团中央学校部滇院青年
导读
2018年有多重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2018年是贯彻中共十九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实施“十三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被总书记称为“开局之年”、“关键一年”的2018年,经济工作到底怎么干,习近平为我们划下这些重点,和团团一起看看。
 |
2017年12月12日至13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江苏徐州市考察。 |
实现高质量发展是根本要求
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这是必须迈过的坎,每个产业、每个企业都要朝着这个方向坚定往前走。
——2017年12月12日至13日,习近平在江苏徐州调研时的讲话
高质量发展是我们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确定发展思路、制定经济政策、实施宏观调控的根本要求,必须深刻认识、全面领会、真正落实。
——2017年12月6日,习近平在主持中共中央党外人士座谈会上的讲话
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
我们要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加快发展数字经济,推动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融合发展,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继续做好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这篇大文章,推动制造业加速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
——2017年12月8日,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
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着力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着力构建市场机制有效、微观主体有活力、宏观调控有度的经济体制,不断增强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
——2017年11月10日,习近平在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上的主旨演讲
 |
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作报告。 |
打好三大攻坚战
突出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特别是要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的攻坚战,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得到人民认可、经得起历史检验。
——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特别是要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的攻坚战,坚定不移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得到人民认可、经得起历史检验。
——2017年7月,习近平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的讲话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特别要注重提升农民精神风貌。
——2017年12月12日至13日,习近平在江苏徐州调研时的讲话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推进区域协调发展
我们将不断探索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新路径,大力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建设雄安新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世界级城市群,打造新的经济增长极。
——2017年11月10日,习近平在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上的主旨演讲
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加大力度支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加快发展,强化举措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深化改革加快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振兴,发挥优势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创新引领率先实现东部地区优化发展,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
——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格局
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深入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
——2017年12月6日,习近平向2017年广州《财富》全球论坛致贺信
中国对外开放的脚步不会停滞。我们将同各国一道,深入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增添共同发展新动力。
——2017年11月10日,习近平在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上的主旨演讲
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
我们将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不断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使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完善、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2017年11月10日,习近平在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上的主旨演讲
我们要牢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努力抓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各项工作,不断增强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2017年10月25日,习近平在十九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时的讲话
加快住房制度改革和长效机制建设
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加快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让全体人民住有所居。
——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
要贯彻新发展理念,坚定不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2017年12月12日至13日,习近平在江苏徐州调研时的讲话
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
——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学习笔记分享#
青春要有“力”

安徽理工大学化学工程学院团委副书记
杨志华
每个时代有各自的历史记忆,每段青春有各自的青春色彩。读了《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这本书后,真真切切感受到一个伟人丰富的青春色彩,感受到一个青年人应该具有的“力”。古人云:“不吃苦中苦,难为人上人”,这本书是青年树立正确人生观、励志成才的鲜活教材,是党员干部锤炼党性、提升素质的生动范本,我们新时代青年和青年工作者都应该牢牢地掌握其中的“力”。
一是理想“力”。“我并不觉得这七年时光荒废了,所有的一切都是为了以后打下基础”,习总书记说。当一个人的人生征程满载了勤奋,就再也停不下前进的步伐,他们的伟大必定要用坚定的信念、远大的理想来支撑。时代需要一批有理想的青年,也需要这些有理想的青年干出一番大事。习总书记在十九大召开期间再次提到“青年强,则国强”,我们这些青年就应该像习总书记那样树立远大的理想,坚定自己的信念,心系国家、心系人民,为人民的安居乐业和祖国的繁荣昌盛艰苦奋斗。
二是吃苦“力”。1969年,年仅15岁的习近平未达到插队下乡年龄,但执意要报名下乡,随后到陕西省延川县文安驿公社梁家河大队插队。七年里,他和村民们一起挑粪拉煤,一起拦河打坝……面对特殊历史时期的苦难和磨砺,他没有抵触、没有怨言,而是迎难而上、努力奋进。他在插队期间,刻苦读书、充实自我、提高文化修养;又身体力行,带领乡亲们改变村庄的面貌,这充分体现了青年应具有的吃苦“力”。
三是学习“力”。习近平在知青时期始终没有放弃学习,来陕西的时候带了不少书。他的知青岁月仿佛是一本充满色彩的教科书,不是呆滞的内容,而是传奇的、鲜明的、励志的篇章。他曾徒步几十里的山路,为了能借到一本喜欢的书;他随身携带着一本书,就是便于在早起准备的时候、劳作休息的时候、放羊吃饭的时候读书学习;他晚上点着煤油灯,在别人一身疲惫进入梦乡的时候仍在灯下读书。学习就是趁着年轻,挣得是一分一秒,正所谓“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几十年如一日地坚持看书的学习“力”,为习总书记发表系列重要讲话、准确判断国内国际形势、带领人民走近新时代提供了良好的理论基础。
我们新时代的青年一定要有“力”,一定要会用“力”。
(仅代表作者个人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