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以习总书记为榜样,希望阅读相关书籍进一步学习总书记的成长史,由此汲取力量。与该书首次“见面”,源于今年暑假北京之行。一步入北京图书大厦,《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一书映入眼帘。当我打开此书认真阅读时,发现习近平总书记的成长之路并非平坦。以往对总书记的了解,更多通过传媒渠道,仅停留在国内外工作层面,像著书形式较为详细披露其成长史尚属首次。
先后多次阅读此书,正所谓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本书共19篇访谈稿,包括“知青说”“村民说”“各界说”三大部分,选用76幅图片穿插其中。
作为第一位出生和成长在新中国的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总书记有过曲折的少年时代和奋斗的青年时代。截至今日,回顾习近平总书记的从政生涯,他从农村大队党支部书记到党的总书记,从普通公民到国家主席,从普通军官到军委主席,其从政经历涉及国家各领导层级,工作区域遍布中国西、中、东部地区;个人身份包含农民、大学生、军人和干部。认真分析,不难发现,这些丰富多彩的经历、重要岗位的历练、长时间的经验积累,对他今后担当重任至关重要。
我认为,习近平总书记带领全国人民攻坚克难、披荆斩棘,解决了许多过去想解决却没有解决的困难,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成却没有办成的大事、要事,很大程度与他持之以恒的读书学习、扎实的实践基础、深厚的经验积累密切相关。
当时,习近平初到梁家河村,经历了“跳蚤关”“饮食关”“劳动关”“思想关”。面对突如其来的四大关,习近平从最初被跳蚤咬的全身长满红包,因奇痒无比挠到出血并因此感染;每天摄入缺少油水的少量粗粮度日;不适应劳动强度,到身体适应能力提高、解决跳蚤问题;吃惯当地三餐、解决饮食问题;养成吃苦耐劳的精神,每天工作量可抵一个壮劳力一天的10个公分;思想转变,与老乡接触增多,逐渐实现思想方面的积极变化。经过一段时间历练,习近平逐渐融入当地群众、适应当地生活,赢得大家的信任,并成功当选梁家河村党支部书记。与此同时,利用自身所学带领当地群众在民生领域办成了很多实事。他一心为民办事又善于为民办事。先后完成办沼气、打水井、打淤坝、设磨坊、建铁社等工作,切实为当地群众解决了很多生活难题。
提到习近平总书记善于为民办事,有一句话令我印象深刻,村民称其擅作群众的思想工作。
对此,我深有感触。学生干部如何开展工作,我认为最根本、最高效的工作方法应从人的思想层面着手,只有凝聚思想、统一共识才能提高效率,实现工作成绩最大化。然而在此过程定会出现不同声音,如何以理服人,努力在思想层面做通工作,已然成为广大干部、尤其基层干部需要时刻考虑的问题。
此书传递的重要价值观之一,即永怀感恩之心。习近平总书记身体力行,面对中外媒体不止一次称自己是黄土地的儿子。七年知青生活,梁家河村村民给予他无尽的关爱,即便离开梁家河村,身处要职时,面对梁家河村村民的困难需求,他总是第一时间竭尽全力给予帮助。2015年春节期间,习近平总书记携家人回到梁家河村,并自费购置年货看望大家。当车行驶到村口,他主动下车,与前来自发迎接的老乡们步行进村,大家边走边聊,面对插队时认识的当地村民,时隔多年,仍能以小名的方式亲切称呼,很多村民高度称赞习近平总书记为大家的好后生,这种不初心的高尚品质值得学习。
在当时极其艰苦的环境中,习近平总书记仍保持读书的习惯,期间阅读大量中外经典著作,曾为借阅一本文学书籍往返步行六十公里。每天劳动结束,吃过晚饭,习近平借助油灯光亮学习到深夜,风雨无阻,雷打不动。习近平总书记当年坚持学习,勇于思考,为今后的从政之路奠定强大的理论基础。
个人想有所建树,终身学习势在必然。面对学习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提出 “蓄电池理论”。即人的一生只充一次电的时代不复存在,只有成为一块高效蓄电池,进行不间断、持续的充电,才能不间断地、持续地释放能量。我认为,这种形象的概括,充分说明持续学习的重要性。作为青年学子,我们应当充分利用国家提供的优质资源,努力学习,奋勇争先。
2017年10月18日,中共十九大开幕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同志代表十八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作工作报告。报告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们应当以此为契机,脚踏实地,志存高远,深刻领悟《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一书中突出体现的可贵精神,力争外化于身,内化于行,努力学好专业知识,积极响应党中央号召,深入一线、深入基层,投入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践行不忘初心,砥砺前行的个人信念,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继续前进。
(仅代表作者个人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