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委
站内搜索:
 学校首页  部门首页  机构设置  团学动态  社会实践  学生组织  通知公告  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 
当前位置: 部门首页>>团学动态>>正文
国旗下的哀悼,送别袁隆平爷爷最后一程
2021-05-25 17:41 供稿:段家文、赵春晓 供图:杨值廷,唐明涛  校学生会 审核人:杨汉鹏

为表示对袁隆平院士的哀思,2021年5月24日早上7:00,在滇西科技师范学院旗杆球场庄严的国旗下,校学生会全体成员以及校园广播站、校团委工作人员和文学院学生代表开展了以“哀悼袁隆平院士”为主题的国旗下演讲。升旗仪式正式开始,全体成员歌声雄浑激昂,伴随着国旗的缓缓上升,《义勇军进行曲》响彻云霄。之后便是我们的国旗下演讲,此时此刻,在场的所有人都低下了头,表情凝重,带着几分忧伤,瞬间空气都冻结了一般,东边的骄阳缓缓的爬了上来,这是我们的袁隆平院士是用生命为我们换来的幸福生活,他的离去,让全国人民乃至全世界人民都陷入了悲伤之中。苍天无言,哀思纷纷,您的丰功伟绩,必将永垂千古。在升旗仪式结束之际,全体人员默哀半分钟,用这最简单的方式,也是最庄重的方式,送别袁老最后一程。

“中国人的饭碗要牢牢掌握到自己手上去。”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袁爷爷永远活在我们心中,让我们一起记住这位让中国人“端牢饭碗”的英雄,送别袁老!

国旗下的演讲——

“大地之子”——致敬共和国勋章获得者袁隆平

他是那个会摇摇头说带博士生“麻烦得很,要死脑细胞的”的老可爱,他也是那个做着“禾下乘凉梦,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的科学家,他是解决了数亿人粮食问题的英雄,也是被年轻人喜爱的“网红”。直到今年年初,91岁的他还坚持在海南三亚南繁基地开展科研工作。5月22日,全国人的心情跟着有关他去世的真真假假经历了跌落、长舒一口气再到深切哀恸——13时07分,“杂交水稻之父”、“共和国勋章”获得者袁隆平因多器官功能衰竭在长沙逝世。尽管难以接受,但这位让中国人“端牢饭碗”的人,永远地离开了我们。

袁隆平曾经说过:“科学探索无止境,在这条漫长而又艰辛的路上,我一直有两个梦,一个是禾下乘凉梦,一个是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就是为了这两个梦,袁隆平1964年开始走上了探索中国杂交水稻的追梦之旅,面对失败,遭到质疑,他从未想过放弃,背着足够吃好几个月的干粮,倒转好几天的火车,前往云南、海南和广东等地辗转研究,就像候鸟追着太阳一般,只为寻找合适的日照条件、播种实验、收获总结。最终经过十年公关,于1973年成功培育籼型杂交水稻。自此,从1976年到1987年,中国的杂交水稻累计增产1亿吨以上,每年增产的稻谷可以养活6000多万人,实现了用不足世界10%的耕地解决了占世界22%

人口的粮食问题的奇迹。此后,袁隆平被联合国粮农组织聘请为国际上发展杂交水稻的首席顾问。多次赴印度、越南、缅甸、菲律宾、孟加拉等国指导发展杂交水稻,将杂交水稻带出国门。

袁隆平将自己对祖国的热忱,结成了一串串饱满的稻穗;将自己的梦想,融入了实现民族复兴,国家强盛的中国梦中。现在他虽然永远的离开了我们,但是他对梦想的执着却会永远被我们记在心中,成为我成为我们开启新征程、实现新目标,成就时代之梦,实现中国梦的不懈动力。“山外青山楼外楼,自然探秘永无休,成功易使人陶醉,莫把百尺当尽头。”这是挂在袁隆平院士家中的一首自作诗。今天的中国,正越来越接近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但越是登顶越需付出艰辛的努力。关键核心技术买不来、讨不来,但让人欣慰的是,更多的青年科研工作者正在朝着袁隆平的科学精神出发,作为当代大学生的我们,更应向我们的榜样学习,不计较一时的得与失,把追寻科学,作为毕生的追求。

“喜看稻田千重浪,国士禾下梦乘凉。”风吹过稻田我们想起您,那个忙碌在稻田里可爱老人的身影,永远激励着我们年轻后辈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把奋斗继续下去。

关闭窗口

版权所有    共青团滇西科技师范学院委员会    联系电话:0883-8882940     联系地址:临沧市学府路2号    邮编 677000    

技术支持:滇西科技师范学院教育数字化中心     Copyright@2015 All Rights Reserved